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小福建,大文化(一)

    信息发布者:肖建平
    2020-03-27 13:10:24   转载

    1.jpg

    前几天,一个外省的朋友小酌时,和我聊起福建,说起100多年前的清末,一句流行的言词:“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我听了,想了想,和他说,福建人不仅有钱,更有文化,并回了他上面标题的六个字:小福建,大文化。

    我和他说,在华夏的版图里,福建很小,历史也非悠远,但文化却真的很大。

    1581329367(1).png

    首先,福建文化是华夏文明在世界版图里的最佳代言人!福建的八闽文明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它交融了炎黄文明,但不同于相对封闭,由平原与河流组成的黄土文明,它还在天性上流淌着蓝色海洋文明的血液,它是开拓进取、刚强反哺的,它是包容多元、沉淀不息的。

    U4189P704DT20141203160342.jpg

    在中国的海洋文明里,有两个代表性省份,一个是广东,以广东人为主体的群体,创建了一座世界之城,就是香港,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比广东人更值得称道的,就是福建了,他们创建了一个国和一个岛,他们不仅在一座世界之城上创建并主导了一个国,那就是新加坡,与此同时,福建人还开化并主导了海峡对岸的那个岛。

    4.jpg

    中国人在这个世界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另一个则是新加坡。新加坡的九成人口是华人,这是福建人为华夏中国建立的另一个国度。在那里,华人可以跟所有的外国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那里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人,也有非洲,东南亚,印度,南美洲人,但在这个海纳百川的世界里,人群的主体正是福建人。在这里,文化从来是不停碰撞,交流和互补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在这里相遇,在矛盾与冲突中交融和谐发展,所呈现出的文化发展,亦是难以想象的。

    2.jpg

    在这样的交融互补、碰撞发展中,八闽文化的世界性当然不止局限于这一国一岛。这一点,在语言上,体现的更为显著。公认里,汉语一般划分为13种方言(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639-3[5]国际语种代号标准),这十三种汉语一级方言分别是:官话、晋方言、粤方言、平方言、湘方言、吴方言、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莆仙方言。十三个席位里,小小福建的方言,便占据了五个半之多,这其中,闽西客家方言是客家方言里的重要部分,半个席位实不为过。而在世界性的使用上,福建方言无论使用人数和分布区域都不是其他省份的方言所能比拟的。

    1238905522120_mthumb.jpg

    在友人的频频点头里,我又和他说:其次,福建文化是华夏文明最近千年里的最佳传承人!福建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此中之大者,为包,为容,包容为气韵,沉淀于里;为刚,为强,刚强为风骨,挺立于世。其包容者,是两千年汉传佛教之禅宗引领,是儒家孔孟之道的续统南传,是五千岁华夏文明之西学东渐;其刚强者,是盛世里,难见真容的不与争锋芒,是乱世中,方识风骨的敢为天下先。

    883-1F30P93951.jpg

    福建,是古时,闽江上下游之两府——福州建州合并而称(古建州的府治位于今天南平的建瓯,曾管辖今日南平三明宁德等区域),福建的文化也先兴起于此二州。

    福建文化包容之美,首在禅宗之引领。达摩祖师在中土寻得传人慧可大师之后,为弟子们说了一首传法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一脉,始肇于达摩,花开于六祖,一花开五叶,滋养于闽地,五宗觉众生,果成于中华。

    唐末宋初,外来之汉传佛教之花,逐渐被交融成禅门五宗之叶,在禅宗成为佛教主流的演变过程中,闽都福州无疑是最重要的脉源之城,更从此成为中华禅宗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创宗立派的高僧巨匠不时涌现、代代相承:

    gallery.1390174706408.jpg

    彼时,祖藉长乐的百丈怀海宗师,定立了禅门百丈清规,从此原本于中唐已然势颓的佛门,因百丈清规而兴而盛,他是佛门公认的达摩,慧能六祖后,最具影响力的高僧大德。他作为洪州禅法的中坚人物,上承慧能、马祖以来的禅法,下开后世五家之中沩仰、临济二宗之叶。其弟子中,灵佑为沩仰宗初祖,其时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南)人,俗姓赵,谥号“大圆禅师”,因其弟子慧寂徙居宜春仰山,别创禅宗一派,合曰“沩仰宗”;黄檗希运于百丈山师从怀海,后居宜丰黄檗,是洪州禅向临济禅发展过渡的关键人物,他承接了马祖道一的法统。其弟子义玄远赴河北临济院,又创禅宗一派,是曰“临济宗”;雪峰义存禅师传弟子文偃、师备而出“云门”、“法眼”二宗,两宗皆奉闽侯雪峰崇圣寺为祖庭,时有“南有雪峰,北有赵州”之称;而“曹洞宗”的创建者曹山本寂,俗姓黄,名元证,是福建莆田人氏。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禅花开五叶,四枝在福州,一脉系莆田,皆源出闽地。

    W020171102339934722222.jpg

    这闽江下游的福州府承续开放了佛门信仰之花,那么上游之建州府亦不甘人后,很快,他们便接过了华夏文明道统之旗帜:闽学!关于闽学鼎盛之表述,可以看看清代礼部尚书、配祀孔庙之先贤张伯行之表述:至考亭朱子、勉斋黄氏,师弟之授受,朋友之讲习,奋然兴起者,如云汉之昭回,如江河之莫御。理学名区,独盛于闽,不惟比拟伊洛,直以并称邹鲁……吾见闽学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不拘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

    131133434.jpg

    配祀孔庙,作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之象征,历来是华夏文明最神圣之殿堂。历朝历代中,除去孔门子弟,唯一一个能够以塑像立于庙堂之上的,便只有那个闽学集大成者朱熹了。而除了战国年代,所有的朝代中,配祀孔庙人数最多的,便是这南宋一朝,其中绝大多数者,皆从闽学源流,而闽人之朱门先贤弟子也在此朝独占半壁江山:游酢、杨时、罗从彦、李纲、胡安国、李侗、陈淳、真德秀、黄干、蔡沈,十几位闽人同朝配祀文庙,当然为举国之翘楚,超然于千秋万代。

    379504_112505612000_2.jpg

    闽学,从公元1081年,在流淌着华夏文明运脉的洛水河畔,游酢杨时两位青年才俊,依依惜别大儒师长程颐,踏上回程,将洛学之道南传回建州老家那一刻起,到1921年西学东渐之严复离世,900年儒道闽学之路时光漫漫,数万里荆棘丛生步履不息,不屈翻越之文化壮举,华夏之光由多少福建先贤血汗叠映前驱:

    3.jpg

    那是朱熹心怀坦荡,带着一批弟子,从福建崇安启程,走了一个多月,行程近2000公里,抵达其时由张栻正在主教的岳麓书院,让南宋的学者文人士大夫乃至许多普通民众都趋之若鹜,蜂拥而至,以致岳麓书院“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朱张会讲”之谦卑;

    379504_112447046000_2.jpg

    那是朱熹与东莱先生吕祖谦从武夷山一路跋涉至江西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展开激辩的“鹅湖之会”之坚守;

    那是黄干,为了追寻理学道统,拜朱熹为师,从福州到建州,在大雪纷飞之武夷山中客栈,衣不解带,恭候朱熹,直至开春后,方才等到朱熹的“候师三月”之求知;

    那是庆元党禁事发,为师长朱熹所牵连,蔡沈与父亲蔡元定遭谪道州(大致为今湖南湘西一带),朝廷催迫甚急,父子俩毫不动容,素履草鞋而往,徒步三千里,足淌血而无微言,闻雷霆而一笑之,艰辛而至,闭户读书,授徒讲学,元定淡淡留下一句:“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之无畏与从容。

    212802dpfeyet2s2tjieas.jpg

    那是青年中举之林则徐于福州洪山桥登舟,溯闽江而上,经延平、建瓯、水吉,过南浦溪的旧馆、观前,五、六日昼行夜泊,风雨行舟,终于浦城大西门码头登岸,首次踏上了八闽边陲浦城之地,来看望福州鳌峰书院同窗好友坊人梁章钜,并对古建州闽学首次朝圣的正心诚意。

    那是陈文龙、黄道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立天地之心,迎时代而上,舍生取义,从容赴死,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的闽学时代最强音。

    MAIN201409142347000536798040132.jpg

    那是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黄干重建石鼓书院、张伯行设鳌峰书院以成三坊七巷辉煌、沈葆桢创船政学堂以启中国近代工业,严复引西学以东渐的传承与探索。

    1435652295585.jpg

    虽然,那么多的努力与积累,那些近千年来不停不息的一切脚步,都在严复离去前两年的那场运动中,无奈地停下了。但闽学,还是为华夏道统,继孔孟之后,留下了两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截断众流而集大成的朱熹,西学东渐而采八方的严复。

    28be27e5786e4b7295b43342a2d8b0d7.jpg

    看着他慢慢景仰的神情,我悠悠地继续,说:你知道吗?前几年,在韩国要打包申遗的那批书院里,每个书院的门口都有一条小溪,溪前都立有一块碑,碑上都无一例外地刻着三个字:九曲溪。这世人对闽学的尊敬与敬仰,原来却已然生根发芽在那异域他乡,可我们自己却不甚了了,也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130304187_1548721980695_mthumb.jpg

    看着他真的开始有点激动、兴奋了,我又问他:你说,同为大教育家,孔子伟大还是朱熹伟大?他说:该是孔子吧?我淡淡地回到:不好说,你看,孔子写的是《大学》,给贵族看的,但朱熹写的是《小学集注》,是启蒙教育,他让教育真正从庙堂之上走向了乡野之间,从成年走向了童年,从阶层走向了平民。

    6beaaf1f109541f0b68225988ce8bf10.jpg

    看着他陷入沉思,我举杯畅怀,接着牛逼:更重要的是,他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你看福州人定了佛门清规,建州人定了书院教规,两个规矩足可传华夏文明千秋万世,福州建州,闽江福建,是不是小福建,大文化?

    一席言罢,友人满斟深杯,一饮而尽,对我言道:大福建,真文化!

    供稿:罗戈锐|编辑:萧建平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